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汇讯双周刊 > 第12期 > 企业管理信息化六大痛苦 成功率尚不到50%

企业管理信息化六大痛苦 成功率尚不到50%

2011-11-17

    中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国外大型软件厂商“最佳实践”模式的“用户跟着厂商走”的阶段,亦历经了“用户拉着厂商走”的阶段,无论是哪种模式,听上去都不是很美,笔者走访了数家信息化厂商,总结了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的“六大痛苦”。

    软件实施难交付的痛苦

    很多信息化厂商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总是不忘标榜自己的项目实施成功率,是的,用户很看重这个指标。一年期的项目做到两三年甚至是无限期延长……而造成这种痛苦的主要原因如下:

    传统软件厂商往往考虑到开发成本及人员投入的问题,会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弱化的方式,避免二次开发,导致固化软件与客户个性化需求矛盾的产生,因而系统难以交付。

    传统软件并非原型交付模式,导致信息系统完成之后并不是用户所需要的,因而导致不断修改,造成难以交付。

    商业机密被泄露的痛苦

    企业多年积累的核心竞争力,轻松被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学习并传递到行业内其他企业,商业机密被泄露,即遭受侵权的“潜规则”。所以,企业往往针对核心机密部分采用自主配置的方式,但是传统的代码开发方式会导致系统开发成本的极大提高,如果能够有一种无须代码的简单的开发方式,则能够完美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系统缺乏灵活性的痛苦

    应用层面缺乏灵活变化的能力:商业环境变化,企业业务流程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死板的信息系统却不能随业务流程变化而变化;

    二次开发的痛苦

    传统软件一旦经过系统的二次开发,便不能跟随软件厂商进行系统升级,致使企业信息系统始终在各类补丁的泥沼中走不出来。

    系统升级的痛苦

    企业需求的变更:业务量的增大,原有系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业务流程的突然变更,或者企业并购等事件的出现都会引起企业信息系统升级需求的出现,而代码二次开发会带来较高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

    更换开发语言:原有软硬件环境的变化,需要更换开发语言;功能变更,原有软件开发团队已不存在,用原有软件开发成本高于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方式等原因,需要将整个系统推倒重来,时间、成本风险均非常大。

    更换数据库:原有数据库容量以及处理能力不能满足企业业务需求,涉及到更换数据库的问题,可能会引起重新代码开发的风险。

    软件架构方式的变化:从C/S到B/S再到纯浏览器模式,软件构架的变化,也会引起信息系统的巨大二次投入。

    系统难以集成的痛苦

    企业信息系统构建往往是需要什么上什么模块,造成各部门之间数据不能共享,大量数据的重复录入,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关键数据的决策功能无法发挥。

    各个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交换,需要做大量接口,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遭受国外软件“水土不服”的痛苦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催生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对于擅长提供预置型软件的SAP、Oracle而言,如何改变软件服务的提供方式和交付模式,以便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个性并快速交付的需求,成为继“桔生南为橘,生北为枳”后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财务体系不同、度量衡体系不同、业务流程差异、业务管控差异、诚信体系的差异导致国外软件的水土不服。

    各种信息化实施的短板,导致中国的信息化系统实施成功率尚不到50%,痛定思痛,用户开始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信息化自主的重要性。柔性成长、灵活配置但同时能保证系统的健壮性的“软软件”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化系统选型的基本标准。 

2
Copyright © 2007-2021 汇讯Wiseuc. 粤ICP备10013541号    
展开